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現在位置 首頁 > 機關簡介 > 行政區域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
行政區域

行政區域
行政區域

本區計有16個里,大富里、大豐里、甘蔗里、東寶里、家福里、家興里、栗林里、
新田里、嘉仁里、福仁里、聚興里、潭北里、潭秀里、潭陽里、頭家里、頭家東里。

歷史沿革

一、設置經過

本區舊稱潭子墘,民國九年而易為「潭子庄」。本地區早期原屬於土著拍宰海族荒埔,亦即為平埔族阿里史社社域,人煙罕至,大致為平埔族人棲息其間;康熙末年 始有漢人入墾。雍正年間,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著手規劃並從事大規模開發,組成「六館業戶」,招來鄉人 至此墾闢,以其兄弟張達朝、張達標主其事。 
有清一代,本區初屬諸羅縣貓霧捒堡岸裡社阿河巴荒草埔地之一部分。雍正後,始分出彰化縣,劃為東、西堡,至乾隆中葉,又改為捒東上、下堡,以本區屬於貓霧捒東上堡轄區。光緒十三年(一八八七)臺灣建省,以臺中地區為臺灣府附郭首縣,本區隸屬臺灣縣 東上堡。

日人據臺後,日人改設臺灣民政支部,旋以民政支部為臺中市,下設辦務署,為臺中縣葫蘆 墩辦務署捒東上堡管轄,光緒二十七年(日明治三四)屬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捒東上堡。日據後期,於民國九年(大正九年)七月,實施地方政制大改革,將全臺設五州三廳、下設郡、 街、庄,臺中改州,堡改為郡:以本區改為臺中州豐原郡潭子庄。民國三十四年,本省光復後,改屬臺中縣豐原區潭子鄉。民國三十九年底,撤廢區署,本鄉改稱為臺中鄉潭子鄉。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臺中縣市合併改制臺中市潭子區。

二、行政區劃分

本區在漢人未入墾之前,殆無行政區劃可言。早期係為平埔族岸裡社, 阿里史社之荒埔,二百年來,由清代而日據,以迄民國,其間行政區劃多所更替。有清一代,由於地理環境所使 然,本區東部村落,大多屬於葫蘆墩(今豐原區)所轄,而西部村落則為四張犁所轄:清末以還,以員寶庄人林順祿 為聯庄總理。

日人據臺後,於民前十四年(日明治三一)九月八日將潭仔墘、瓦瑤仔、頭家厝、甘蔗崙、東員寶、茄志角 、聚興等村落,設置「東員寶區」。以員寶庄人林瑞麟為區長。其餘之大埔厝、牛埔仔、校栗林等村落,則編入於「三角仔區」。民前一年十一月,改縣置廳之制:臺中設廳,以葫蘆墩為支廳。民國一年五月,以東員寶區全部三角仔區所屬大埔厝、牛埔仔、校栗林合併為「潭仔墘區」。民國九年九月,日人實地方政制改革,全台設五州三廳,下設郡街庄。臺中改為州,堡改為郡:同年十月一日,本區改屬臺中州豐原郡所轄,稱為「潭子庄」,轄有十四保。

臺灣光復初期,行政區域仍襲舊制,惟改州為縣,改郡為區。民國三十九年(一九五O)九月, 省府頒布「本省行政區域調整方案」,遂將原有大臺中縣轄區重新劃分為臺中、彰化、南投等三縣。同年十月二十一日新縣制於焉成立,本縣從員林遷移縣治於豐原區。本區歸屬於臺中縣所轄,行政區域轄有潭秀、潭北、潭陽、瓦磘、頭家、甘蔗、東寶、大富、大豐、栗林 、嘉仁、新田、聚興等十三村。民國七十九年九月一日瓦磘村改名為福仁村。

   民國九十一年二月七日,原頭家村行政劃分為頭家村、頭家東村,家興村、家福村。

   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起臺中縣市合併,潭子鄉改制為臺中市潭子區,轄內劃分為16里。

 

三、地名沿革

地名之形成,每與當地歷史背景與地形有關。如有本地早期開發,先是由大埔縣人至此,而將祖籍地名命名如「大埔厝」;當其開墾初期,大租戶在此招佃開拓,建立公館,而成立「頭家厝」地名,諸如類似地名,比比皆是,莫不與其開發有關。故對於舊名之探討,極具其歷史意義。

(一)捒東上堡:包括今臺中縣之豐原市、東勢鎮、石岡、新社、神岡及本鄉等,另有苗栗縣卓蘭鎮之部分。當其康熙末葉,與捒東下堡合稱為「貓霧捒堡」,至雍正十二年始分出東、西二堡、乾隆年間又稱為捒東上、下堡。捒東上堡,舊稱「貓霧捒東上堡」,因地名特殊,清末以來,統稱「捒東上堡」,由於地處臺中貓霧捒族範圍內,早期開發而得名。

(二)潭仔墘:又稱為潭仔唇。就狹義而言,則專指本鄉現有潭北、潭秀、潭陽等村,而清代文獻史料,則以泛稱潭子鄉為潭仔墘庄。地名由來與地形有關,因地處邱厝仔溪上游段凹岸,早期移民至此建立村莊,與鄰近阿里史社族人,錯處相居,道光年間,平埔族舉族內遷埔里地區。日據台後,在本鄉潭子街西北地方,建立糖廠。民國五十九年,以其地擴設潭子加工出口區,中外廠商投資雲集,而形成為本省工業中心之一。

(三)頭家厝:今本鄉頭家村,舊史料多載為「阿霧林」,似為平埔族語轉變而來。相傳,雍正年間,岸裡社通事張達京招集鄉人至此開拓,並以其兄弟張達朝、張達標主其事,建立策戶公館而得稱。清末以來,則有林姓大地主在此建立宅院,並遍植荔枝,遂使本地荔枝聞名全省。

(四)大埔厝:今本鄉大豐村、大富村。原係大埔厝、牛埔仔二散居村落,地名由來相傳早期為廣東潮州府大埔縣人入墾所建村莊,將祖籍地名而得稱。今大豐村潭富路二段,尚有百年古厝「摘星山莊」,建於光緒三年,係為我國傳統江南式四合院建築物,在建築構造上,風格獨具,精工細琢,氣派十足。西鄰不遠,原有邱逢甲進士宅「柏莊」相傳係張氏舊地,光緒十六年邱逢甲遷居於此,日據初期付之一炬,惜哉。

(五)東員寶:今本鄉東寶村。早期包括今之西員寶稱為「員寶莊」。依據岸裡古文書記載:乾隆十二年七月,岸裡社總社主邵乃大由士,邀請通事張達京及土官敦仔託管附近田業後,至乾隆三十三年土地清丈時,員寶庄公田田數已有二八四餘甲,可見當時已有相當開發。惟其名傳說不一,按地方耆老稱:以其地形似員寶而得名,另說開發初期,發現不少卵石如員寶。

(六)瓦磘仔:今本鄉福仁村。地名由來與早期有人在此設窯廠燒瓦有關。嘉慶年間,武舉人林成章建宅院於此,豎立旗竿,至今留有「旗竿厝」遺址。民國七十九年村人建議以其地名雅,遂於是年九月一日改為福仁村。

(七)校栗林:今本鄉栗林村。校栗林或校力林,可能此地未開拓前遍野為校栗樹林而得稱。康熙五十五年,岸裡社頭阿莫請墾臺中平原時,官憲已准其將校栗林、大姑婆等草埔地前去耕種。相傳:乾隆末年大埔縣人郭宏烈來,遂在此地區開發,嘉慶十一年建有祖厝,迄今郭姓尚為校栗林大族。

(八)茄荎角:今鄉嘉仁村。地處臺中盆地北部之東緣,豐原山地西麓,相傳開發之初期,以茄荎袋裝帶飯包至此耕作而得名。另說,其地形與長方袋相似。村中有林姓祖厝,建於光緒十五年,格局宏偉,林家後代每年至此舉辦春秋二祭。

 

  • 市府分類: 區里行政
  • 最後異動日期: 2019-09-11
  • 發布日期: 2013-06-16
  • 發布單位: 臺中市潭子區戶政事務所
  • 點閱次數: 6508